
«心經の藝術»
網上展覽

1 - 般若妙智
【經題】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
【題名】 般若妙智
«心經»究竟說什麼?
【註釋】《般若波羅密多》簡稱《心經》,是大乘法教「般若思想」的精華,精述宇宙人生「緣起性空」的道理,同時探討「以空破執」的妙智,脱離三界六道之生死苦海,以達到彼岸之𣵀槃境界。「般若波羅密多」是梵語prajna-paramita的音譯,意指到彼岸的智慧。「般若」是以空破執的無上智慧,可通一切法。
【畫作】此畫的構圖,是以一個如來為意像,此如來仿似由微塵所和合而成,象徽「空無自性」,而《心經》的二百六十字經文,巧妙地勾畫出一隻佛手,透過一束白色的佛光顯現出來,成為真空妙有的意象,從而打破「真實」與「虛構」之間的結構,形成一幅 「般若妙智」的母題。

2 - 如觀自在
【經文】 觀自在菩薩
【題名】 如觀自在
«心經»頭一句「觀自在菩薩」, 什麼是「觀自在」?
【註釋】「觀自在菩薩」與眾所周知的觀世音菩薩是同一個人,但也可以指是般若智慧已達自在境界的任何菩薩。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「慈悲」和「智慧」的象徵,藉著傾聽萬法之聲音而得正覺(菩薩),故稱「觀世音」菩薩。傳說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,開聖眼觀六道,看見有許多眾生未被救度,於是落下淚水,普救眾生。
【畫作】「淚珠」最能展現「空」的感覺,生命和青春、財富和榮耀都是剎那間的存在。以哭聲和淚水來到世界,又在別人的哭聲和淚水離開這個世界,中間的過程就是人生。這顆眼淚不是畫在觀音菩薩的面上,而是把觀音菩薩投影在淚珠內,象徵人們要觀察內在,即內省觀照,自見菩薩。

3 - 般若之船
【經文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
【題名】般若之船
修行「般若波羅密多」為何有深有淺?
【註釋】「般若波羅密多」是梵語,意指超越輪迴到達彼岸的智慧,因此「觀」之後是「行」,把觀照出來的道理,踐行在生活中。行「深」的關鍵,在於深入體悟不同於凡夫的智慧。「行深」的道理,就像悟道之後是初一的月亮、初二的月亮,慢慢變成初十五的月亮,所以,畫中的月亮,就象徵著體悟般若智慧的顯現境界。
【畫作】人生就像一個遼闊無垠的大海,事物的生滅就像大海泛起的波浪,要達到彼岸,就要藉着般若智慧之船,向著目標方向一直划去。「行深」的般若智慧,就如黑夜裡的探照燈,燈光一照,眼前的景物就馬上明了,從而沒有迷惘,不被黑暗的勢力所遮蔽。

4 - 契悟空無
【經文】照見五蘊皆空
【題名】契悟空無
為什麼觀自在菩薩, 不是「看見」五蘊皆空, 而是「照見」呢?
【註釋】所謂「五蘊」,是指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及識蘊。色蘊有內色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及外色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)。色蘊是指一切物質的現象,其餘四蘊都是精神現象,這就是說人身是由物質、感受、思想、行為及意識的聚集而構成。「照見」是一種洞察力,是般若智慧的作用。菩薩以般若智慧洞察到構成存在的五蘊,本來非有,心識不起,五蘊皆空,一切身心現象的活動,只是五蘊的作用而已。
【畫作】此作品中的佛像,正凝視著一面鏡子,但鏡子中卻反影出一個骷髏頭。「佛像」與「骷髏頭」是虛擬與現實的矛盾對立,這樣就可以表達般若思想中的「空」。「空」是空無實體的存在,就像一個骷髏頭,沒有五蘊。

5 - 佛光普照
【經文】度一切苦厄
【題名】佛光普照
人生為什麼有「苦」與「厄」?
【註釋】「苦」是痛苦,「厄」是困境,兩者都是因為執著五蘊不空所致。「度」是指度過,苦厄須要一段時間的過渡。於是,「觀」是內省觀照,「行深」是實踐般若智慧,「照見」是洞察到般若智慧的作用,「度」是度過一切苦厄的過程。人生的一切苦厄,都是由「一念無明」所致,造成了無量的業障。若「一念頓悟」自身體有智慧光明之心,返照五蘊內外一空,自然可度過一切苦厄。
【畫作】此作品的琉璃佛像,象徵五蘊內外一空,佛像的慧眼,不起分別心,也不偏取執著生妄想,中間瞳孔有一個修行者,象徵「行深般若彼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。一束由佛眼所發出的光綫中,仿似趟著一個身軀,象徵佛光照見法界眾生,度一切苦厄。

6 - 無相之相
【經文】舍利子色不離空,空不異色
【題名】無相之相
彩虹是「空」, 還是「色」?
【註釋】「舍利子」是佛陀弟子,即舍利佛,號稱智慧第一,常隨侍在佛陀身旁,當眾僧有問題時,佛陀都會經他而傳達。般若思想中的「空」,是指世間一切現象都是「緣起即空」,本身並沒有一個真正存在不變的實體。「色」是物質現象,它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。在剎那變化的過程中,「實相」(色)與「空相」(空)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。「實相」是緣起的現象,「空相」是即空的結果。所以,「實相」(色)離不開「空相」(空)也離不開「實相」(色),這就是「色不異空、空不異色」。
【畫作】凡所有相(色),皆是虛妄(空)。所謂「虛」就是不實不真面部是空的,手中的面具代表著他的「色身」。「法身」在沒有聚合之前,跟虛妄沒有分別。一旦聚合條件存在,「色身」即此「法身」之實有,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係

7 - 虛空妙相
【經文】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
【題名】虛空妙相
彩虹是「空而現相」嗎?
【註釋】「色即是空」中的「是」,應該解讀為「此」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應該解讀為。「色即此空,空即此色」。「色」即色身,「空」即法身;色身是實相,法身是無相。在因緣和合的過程中,「色身」即此「法身」之實有,「法身」即此「色身」之虛妄。所以色即此空,空即此色。
【畫作】此作品中美麗的景象,都是依據因緣和合而生起,這種「妙相」只是暫時的現象,其本身則是「空」無自性。色即此空,空即此色。若能從緣起法中,觀照諸色的空性,就可體悟空不離妙有,這個「虛空妙相」,是緣起即空的現象,並非是永恆不變。

8 - 析色入空
【經文】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
【題名】析色入空
「無意識」是什麼? 是否實有?
【註釋】「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是精神現象,這是接著物質現象而推返逑之。「亦復如是」就是「亦復如此」的意思。宇宙萬物都是「唯心所現」,外境之色與四蘊(受、想、行、識)相遇時,就會產生妄執,以為「色即是我,我有諸色,色屬於我。」當心識能見境不動時,就沒有對立的現象,不必為空相而執著,也沒有苦、樂、舍、憂、喜等感受和行為。
【畫作】這作品的靈感來自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。畫中的佛像呈現出一種「無意識」的狀態,即意識還沒有顯現出來的狀態,因而無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。作品以淺墨綠色,配合變形融化的佛像,使整個構圖停滯在一種虛無的感覺。

9 - 非有非無
【經文】舍利子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
【題名】非有非無
當鹽溶入水中, 是「有」還或是「無」?
【註釋】「是諸法空相」的「是」等於「此」,「諸法」是指一切現象及其運作規律。「此諸法空相」中的「空相」,是指空的形態、狀態或體相。一切現象都具有「實相」與「空相」的二重性,例如冰與水、聲與聲波,在剎那變化的過程中,空性不為有限之物所限制,從而否定「實相」而呈現其「空相」。所以,《心經》用六個「不」字,來否定「實相」的存在,即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増不減」。
【畫作】這幅作品的特別之處,就是將一個佛像投影到琉璃中,唯有透明琉璃可以將「空相」展示。琉璃之於時間、軀體及空間,就是「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」。但在感官的世界裡,這個佛像仿似穿越現實進入心靈世界,因此也充滿原始的渾沌,就像空間中充滿無數的透明粒子,稱之為「非有非無」。

10 - 普陀佛光
【經文】是故空中無色
【題名】普陀佛光
既然諸法皆空, 為什麼我們可見到「海市蜃樓」?
【註釋】「是故」即等於「因此」,「是故空中無色」就是「因此」,在空相中是沒有物質存在的形體。」《心經》共有二百六十個字,其中就有二十一個「無」字。「無」字是「有」的反義詞。「有」是實有,即存在,「無」是不存在,即「非有」。所以,「空」是非有非無,即不存在形體之存在形體。普陀佛光是在特定地理位置及特定氣候等條件下,所形成類似「海市蜃樓」的奇觀景象。過去有不少人,曾拍攝到雲中佛的奇特現象,幻化無常的雲中,竟然出現了一個佛身。
【畫作】此作品是用「雲中佛」來表達空中無色,雲之於佛是「非有」,佛之於雲是「非無」,「非有非無」就是「空」;也就是說 : 一切都是生滅之法,就像雲中之佛,夢中之境,幻化無常,生滅變易。

11 - 諸法無我
【經文】無受想行識
【題名】諸法無我
若法無自性, 則不應有「我」與「非我」之執着。為什麼?
【註釋】佛教把一切認識活動分為認識器官(六根)和認識對象(六塵),稱之為「十二處」。認識器官有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和意根,稱為「六根」。認識對象有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稱為「六塵」。所以,一切認識活動都是六根與六塵的結合而成。「無受想行識」就是要我們破除形體的諸般感受,具體的方法,就是從六根這源頭入手。體悟六根是空的,那麼六塵也就不會影響到自身,自然就沒有「受想行識」之認識活動。
【畫作】此作品所展示的意象,就是破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的暗喻。畫中的六根展示在分崩離析的狀態,這個意象非常清楚地表現六根與亦塵不能結合,是故空中無五蘊,即「諸法無我」。

12 - 六根清靜
【經文】無眼耳鼻舌身意
【題名】六根清靜
為什麼心清淨,六根清淨?
【註釋】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「六根」,無六根代表身空。這六根所指的不是外在有形態的眼睛、耳朵、鼻子等器官,而是一種極微細的物質,例如視覺神經、耳覺神經或皮膚神經,這是我們認識外境的基礎。我們的六根的功能,都是有局限性的,一旦超出某種範圍,這六根就無能為力,而我們的認識活動,也會有偏差,甚至成為一種幻覺。例如我們看見藍色的海水,其實只是一種幻覺,當太陽光照射到海水,較短光波的藍色最容易被反射,人們眼睛對紫光不敏感,只能看見藍色,其它較長光波的顏色則被海水吸收,但玻璃瓶裡的海水則是無色。
【畫作】此作品中的一排無面人像,象徵無六根的身空,另一邊有一個佛像的面具,被一條橋所分隔,這個意象代表「破」。由於無六根,因而無五蘊之跡,從而不會產生虛幻的現象,即「六根清靜」。

13 - 六塵不染
【經文】無色聲香味觸法
【題名】六塵不染
為何六根清淨, 塵相自滅?
【註釋】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是「六塵」,無六塵代表無認識對象。認識到六根是空的,六塵也不會影響到自身。「六塵」是指外境所帶來的六種元素,佛教稱之為「微塵」,由於它們是非常細小不為肉眼所見,但卻承載著六種不同的「信息」,可以被六根所接收,因而是諸法形成的基礎。《大毗婆沙論》定義「極微」為不可再分割的微塵。「六塵」是物理現象,有成、住、壞、空的特性。所謂「六塵不染」,就是指六根不會受到六塵所雜染而產生污垢,其基本方法就是將六塵與六根隔絕,就像把家中的電視機熄滅,於是便沒有光波及聲波。
【畫作】此作品的構圖,就是根據「六塵不染」的法則,將六根與外境隔絕,平靜的畫面可當造鏡像效果,透明的琉璃形成多塊卻扭曲的影像,呈現出與別不同的藝術效果。

14 - 無眼界
【經文】無眼界
【題名】遍觀三界
肉眼與佛眼有何分別 ?
【註釋】「六塵」、「六根」與「六識」的相互運作,便合併起來構成了「十八界」。這裡的「界」是範圍、界限的意思。「六識」是指六種認識的作用,包括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及意識。《心經》只出現「無眼界」乃至「無意識界」中間省略了其它界別。「眼界」是十八界最老本的元素,也因此,佛教在描述世間一切存在物的界別,是由第一個「眼界」開始,最後止於「意識界」。所謂「無眼界」,是指不執著眼識所看見的有限範圍,因為以般若觀照十八界皆空。
【畫作】作品中,一個佛正在修行,身體向前傾鈄,低垂著頭,眼睛上好像蒙上一層薄霧,展現其處於視學感知之外與時間流逝之下的「空」,因而能超越欲界、色界及無色界,即遍觀三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