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Paintings In Gallery

什麼是「般若藝術」?

«心經»說「色不異空, 空不異色 ; 色即是空, 空即是色。」

現實世界的一切現象, 都是隨緣而現, 空無自性, 「空」與「色」本來不異, 如雨後之彩虹, 七彩交輝, 但彩虹是空而現相, 色即是空, 空即是色, 能夠明白「緣起性空」的終極智慧, 稱為「般若」。

大乘佛法是以般若思想為核心, 由於般若思想是從動態因緣觀帶出「空」義 , 「實」與「虛」之因緣變化歷程標識為「空」, 因此「空」義不落入「實」與「虛」的任何一邊,故此是「無實無虛」,稱為「不二中道」。

「般若藝術」是以般若思想為核心的藝術創作活動,以創造一個意象世界,用意象來表達思想與情感。

「意象」並不是現實世界的形象,故此是「無實」,也不是抽象,故此是「無虛」, 它是形象與抽象的綜合體, 因而是「無實無虛」,正如«金剛經»說: 「如來所得法, 此中無實無虛。」

「意象」不是藝術家「眼」中之象, 而是藝術家「意」中之象,因而是心中的圖像。

「意象」是進入「彼岸世界」的工具, 由「此岸世界」到「彼岸世界」, 是一連串的「解構」與「重構」, 它是把形象的「結構」進行解構, 創造一些象徵符號, 在意想空間進行重構, 以達到「無實無虛」的「超結構」之意象。

「般若藝術」的創作法則有三條:

一、

「是實相者, 則是非相」
「般若藝術」是離開一切「實相」的執着,把「實相」分解為一連串的象徵符號, 這是通過不斷自我否定與超越, 尋求「殺那成念」的「非相」(抽象), 再以直覺思維以獲得「意象」的飛躍。

二、

「若見諸相非相, 則見如來」

如來是一個意象, 它是形象(諸相)與抽象(非相)的辯証統一, 故此是「諸相非相」, 這是一種矛盾對立, 又是相互依存的關係, 其表現形式是虛中有實, 實中有虛, 虛空妙有。

三、

「無法相, 亦無非法相」
「般若藝術」既否定形象思維中的法相, 也否定抽象思維中的非法相,從而超越「實」與「虛」˴「真」與「假」˴ 「美」與「醜」, 的二元結構,因而是「虛實無二, 美醜一旨,意象為本」。

傳統藝術對般若思想來說是一種「執着」, 因為它將藝術創作引入模仿,形式及結構的範式中。 無論是寫實派˴ 學院派˴ 唯美派或印象派, 都是把現實世界的實相, 模擬再現, 但卻無法表達思想及情感, 例如空虛˴ 無常˴ 痛苦等。

西方的抽象藝術, 主要是情緒表現, 完全脫離可識別的形象。 無論是抽象表現主義˴ 立體抽象主義 ˴ 達達主義等, 都是對「形式」 或「結構」的全面否定, 但卻沒有主題思想及內容。

「般若藝術」不是寫實派, 也不是抽象派, 而是「意想派」 ( Ideagenism)。

「意想派」是以「辯証思維」作為藝術創作法則,把現實世界的形象進行解構, 打破感官經驗的限制,透過不同的象徵符號,比喻或暗喻, 在意想空間進行重構, 藉此創造各種意象的可能性, 讓人們透過聯想˴ 反思及體悟˴ 來詮釋意象的深層意義。

「意想派」把藝術筆觸從現實的「此岸世界」, 轉向為超驗的「彼岸世界」,把形象與抽象進行有機的結合, 打破三維時空的「形」與「色」, 因而與「般若藝術」有著內在的聯繫。

「意想派」把傳統藝術從「形式」的藩籬˴ 「表象」的鉗制˴ 結構的執着解放出來, 回歸到生命意象的本質。 藝術家可以靠自己最為靈敏的生命直覺和本能, 尋求剎那成念的意象, 以把握「彼岸世界」的本真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