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, 都是從一些問題為思考的起點, 例如 : 宇宙為什麼是有, 而不是無?
「智慧」是思想生產的結晶, 而思想生產的活動, 最重要的就是思考; 「思考」的起點就是提出「問題」, 只有追問「為什麼」, 才能開啟思想的力量, 以變得更有智慧。
«心經» 和 «金剛經»都是般若思想的重要經典, 內容涵蓋物理現象˴ 心理現象 和生命現象。 「般若 」一詞, 意為「終極智慧」, 即「緣起性空」 的智慧。

般若思想的共同問題就是 : 什麼是「空」?
«心經»中有七個「空」字及二十一個「無」字, 那麼, 「空」是否等於「無」? 兩者有何分別 ?
«金剛經»的主旨也是「空」, 但全文卻沒有一個「空」字, 它是用「是A, 即非A, 是名為A 」的思辯方式, 來表達「空」義。
「般若思想」是以「有」與「無」的因緣變化標識為「空」,故此「空」不是「無」, 「空」是自性的否定, 「是A, 即非A 」。

傳統的形式離邏輯, 它是一種「非此即彼」的二元對立結構, 我們不能說某物是「A」, 又是「非A」。但是, 量子既是粒子(A), 又是波動 (非A) , 正如«金剛經»說: 「若見諸相非相, 則見如來」。
在剎那變化的現象中, 某物於此一剎那為「A」 異時稱之為「非日」, 所以, 「諸相」與「非相」可以同時存在, 不必只取其一, 例如「冰」在融解為「水」的過程中, 它不是「冰」, 也不是「水」, 但卻是「亦水亦冰」。

「般若思想」是以「空」破執, 目的是超越二元分別的邏輯思維(定式思維), 這種思考方法, 是對表示相對的兩邊概念, 都同時否定, 不要執着「有」, 也不要執着「無」, 這種雙邊否定,故此是「非有非無」的空空格局。
如果「空」是自性的否定, 那麼「非相」是否存在? 若「空」是自性的否定, 就不應該執着「法相」, 也不應執着「非法相」, 正如«金剛經»說: 「無法相, 亦無非法相」。

如果A 是「法相」, 否定「法相」就是「無法相」(即非A) 。如果A 是「非法相」, 否定「非法相」即是「無非法相」(即非非A) , 這種雙邊否定就是「無法相, 亦無非法相」, 結果就是空空格局。
龍樹在«中論»中說: 「一切實非實, 亦實亦非實, 非實非非實, 是名諸佛法。」此四句偈可以用下列的形式來表達 :
肯定 : 一切實 (A)
否定 : 非實 (非A)
綜合 : 亦實亦非實 (A與非A)
超越: 非實非非實 (非A與非非A)

«金剛經»說: 「是實相者, 即是非相」, 「實相」就是「肯定」,「非相」就是「否定」, 「若見諸相非相, 則見如來」, 「諸相」與「非相」就是「綜合」, 「無法相, 亦無非法相」就是「超越」,故此「般若思想」可以用「肯定」˴「否定」˴「綜合」和「超越」,以此來窮盡宇宙一切事物的可能性。
bottom of page